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科研管理 > 正文

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破除“五唯”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谈科技创新时关注提高科学水平的人很多,其实科学认知提高仅是一个方面,要重视科技创新管理的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较快,经费总规模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提升科研水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经费增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国的科技实力也要跨入世界前列。国家号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研不能浮躁,不用整天高喊创新,要创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氛围,科研水平靠积累,逐步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科技创新要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尽管我们进行了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包括最近一次的科技体制重大变化,但目前我们科研立项、成果、经费、人员等方面的管理仍然沿袭计划经济的模式。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研发经费要更多的来自企业投入,而不是企业从政府要研发经费。要加强科研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学术团体的自律作用,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要努力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种公平表达、诚信无欺和乐于奉献的有利于创新的科技管理方式。

  破除“四唯”“五唯”倾向,关键要有新的制度指导“三评”。科技评价不仅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宏观管理和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科研机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技评价要由相关利益方(使用方)主导,才能对科技成果水平的真实性有效监督。科技创新要重视科技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引导科技人员发挥自身潜能和创造力,而不能靠工业生产方式的经费管理和工作量考核,科技评价要激励研究成果的创新。科技人员潜能的挖掘关键是利益分配问题,评价体系的导向要达到国家利益与科技人员利益相协调,不能只讲奉献。奉献很重要,但只能对科学完人要求。

  要靠管理制度约束一些“权威”专家的忽悠,防止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某些人不切实际的欲望。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忽悠往往打着科学的旗号,打着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的旗号,一旦让他们忽悠成功,后患无穷,忽悠大师会层出不穷。老百姓不要迷信书本和专家,科研人员不要迷信权威。政府规划上大科学工程时一定要理性,要经过严谨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充分听取利益相关各方意见,不以领导意志决策,也不以“权威”专家意志垄断决策。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有可执行的制度营造一个使科技人员能发挥潜能,逐步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的环境。国家曾引进多批人才,在不同时期个别项目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水平仍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不相称。人才不能光靠引进,要靠制度发挥本土科研人员的作用,没有良好环境,人才也会变成庸才,还会产生“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副作用。

  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地讲,在涉及刑事案件或公民个人切身利益时,当事人都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殊不知,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样需要依据法规和制度来管理。法治国家的内涵更是体现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依法行政,依规管理,并非仅靠个别诉讼案例来体现法治。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以个别领导的好恶改变已经形成的管理规则,甚至个别权力部门超越法律行使部门规章,屡见不鲜,但常常熟视无睹。

  国家多次召开科技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心。中央的决定非常及时和重要。现在需要真正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了,彻底改变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2018-12-5)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