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双一流”建设 > 正文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育人环境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2月20日,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改委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设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授,也要有一流的育人环境。在信息经济的现代社会,新型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将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实现提供支撑条件。

  现代化校园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水平上。近两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快速发展、小型私人定制课程、大一分类课程、学位系列课程、翻转课堂……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入学生的视野,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

  当下,许多高校正在或已经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信息化水平将成为高校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标,高校应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主动适应教育形态的变迁。

  2016年,我们针对大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再次做了调研,回溯2011年大学数字化校园的状况,对两次调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梳理出现代化大学校园发展的脉络,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总体上看,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不论是观念,还是工作重心,都在经历偏离轨道、校正回归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升级,外界的环境与压力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牢记知识是学生人生幸福的基石,坚守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知识传递和能力素养提升上,而不是执着于平台、技术本身,唱“独角戏”。

  可以说,高校信息化的观念理念是建设现代化大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点。首先是办学理念,从物本向人本转化,从培养工业时代“流水线工人”的观念,向培养信息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方向转变;其次是文化观念,从封闭自循环向开放协作转变;第三是建设理念,从求大求全的“面子工程”,向小而精的“质量工程”转变,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现代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并不是残酷的“零和博弈”,而应是互利共赢的协作发展关系。人工智能威胁人类就业机会,并不等于威胁人类生存,同样,在线教育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并不等于会抛弃教育价值观,“传道授业解惑”传承的依然是对学习者的关怀,对知识产生的关怀。

  教育的整个生态将因为互联网而改变,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树立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迎接适应信息社会新的教育形态到来。(2017-03-03)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