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精彩年鉴 > 2013年 > 正文

2013年11月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2013-11-4

  开放存取运动能够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在线论文可随时随地发表与获取,以最快的时间发布与获得学科前沿信息;第二,在线论文平台可让同行发表评论与分享观点;第三,在线论文多媒体方式更准确表达思想且更吸引注意力;第四,用户可自己订制论文专业内容、获得个性化的学术信息服务。

  2013-11-5

  互联网将颠覆传统媒体“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信息传播规律,将会为新闻和信息传播带来极大的自由。网络使网民与记者同样有了话语权;信息传播瞬间实现且传播容量大;网民可以形成许多兴趣组群(甚至形成网络党派);网络搜索带来了信息获取的方便和精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传播效果等。

  2013-11-6

  学术界对科技评价的批评意见很多,根本原因是功利性评价。评价不与激励挂钩没作用,与激励挂钩必然是功利的。政府设立的各种“工程、计划”太多,而且评估都是功利的,太多功利因素必然导致失去对学术的兴趣,会给国家科技发展带来长远的伤害。政府部门应该摒弃管项目的思维,将经费预算直接拨付大学。

  2013-11-18

  MOOC平台Coursera目前注册用户超过540万,合作大学超过100所,提供课程542门。在注册用户中,典型的用户并不是在校学生,多数用户年龄集中在30岁上下,且超过80%的学生已经拥有本科以上学位。如果这些数据准确,也许说明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更适合用户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2013-11-19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发布的CSCD年度报告(2011年卷)统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中,平均每百万元资金资助产出的论文共12篇,被引用论文共3篇,被引用次数共5次。也就是说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平均12篇论文中只有3篇被引用过,一次都没有被引用过的论文占75%。

  2013-11-20

  用论文发表的载体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科学的异化,开展学术评论、学术批评才能提高学术水平。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副产品,不是科研的全部!特别是应用研究,发表论文不应该是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是为了学术交流,获得学术承认,在学术社群内获得首先发现权。

  2013-11-21

  论文的功利化导致了SCI在中国的神圣化,SCI的核心是INDEX,在资讯不够发达的年代,INDEX很重要,曾经做出过很大贡献。今天,ISI更重视期刊引证报告JCR。在自然状态下,发表论文多表明基础研究实力强。如果用过度功利性的考核指标和奖励的办法来增加论文数量,论文多了实力未必会强。

  2013-11-22

  发表SCI论文数量不应该是评价教授或一所学校的唯一依据,还要考虑科技成果转化与教授参与产学研用的贡献,以成果转化后产生的效益为依据。SCI导向对中国人非常不公平,对科研人员三层收费,中国纳税人的钱研究出的成果,不是中国同行先看到,要等到国外评价和收费数年后中国人才能看到,中国的科技能领先吗?

  2013-11-29

  机构仓储归档的文献在国际有一个公认的收录范围,就是学校教职工在任职期间内所有的职务成果都应该仓储。包括在任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享有著作权之外,学术成果应该在学校归档,也包括讲义、实验报告、实验数据、课件等,都应该交给学校存档。相信机构仓储的推广将促进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2013-11-29

  美国信息科技学会会刊发表论文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精英期刊发表的顶级论文数量在不断减少,Science和Nature也不例外。一些新的期刊发表越来越多的顶级论文。作者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期刊,即使将论文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也可能被相同的人群阅读。在精英期刊上发表论文仅让作者获得一定名望而已。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2013年12月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