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贝多法案》(Bayh-Dole Act)简介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关心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常常提起美国的《贝多法案》,李克强总理也曾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美国搞过一个《贝多法案》,这对美国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撬动作用。像这样的国际经验还要好好研究。”

  那么《贝多法案》是什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贝多法案》(Bayh-Dole Act,又译为《拜杜法案》)是美国法典第35编《专利法》中第18章标题为“联邦资助所完成发明的专利权”的《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是为解决和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而设立。由美国当年的国会参议员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1980年由国会通过。

  产生背景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法案》,旨在资助不能直接用于商业目的的基础科学研究,大量的科研投入使美国在科学前沿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发现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带来高科技工业的发展,美国的科研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美国工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明显减弱。此时,日本和欧洲的产业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日本制造”、“德国制造”替代“美国制造”成为普通美国人的首选。

  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体制障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产生的专利权,一直由政府拥有。复杂的审批程序导致政府资助项目的专利技术很少向私人部门转移。截至到1980年,联邦政府持有近2.8万项专利,但只有不到5%的专利技术被转移到工业界进行商业化。作为重要科研力量的美国高校在1980年以前每年获得的专利从未超过250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学校则更少。人们认为,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被“束之高阁”的原因在于该发明的权利没有进行有效地配置:政府拥有权利,但没有动力和能力进行商业化;私人部门有动力和能力实施商业化,但没有权利。

  核心内容

  因此,1980年到1987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多项法案以促使科研成果商业化,其核心法案即《贝多法案》。

  《贝多法案》的核心是将以政府财政资金资助为主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发明者所在的研究机构,鼓励非营利性机构与企业界合作转化这些科研成果,以促使发明技术的应用。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规定联邦政府资助下产生的科技发明,其所有权可以归大学,前提是大学要承担起专利申请和将专利许可授权给企业界的义务;

  (2)允许大学进行独占性专利许可;

  (3)规定发明人应分享专利许可收入,但未规定发明人具体应得份额;

  (4)规定大学应将技术转移所得、全部专利许可所得返还到教学和研究中去;

  (5)规定联邦政府留有“介入权”,即大学如果未能通过专利许可方式使某项发明商业化,联邦政府将保留决定该项发明由谁来继续商业化的权利,但政府的干预权限仅此而已。

  权利与义务

  《贝多法案》适用于所有由政府资助的研发项目产生的发明。这里的“发明”包括所有可以申请专利或受其它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成果。适用范围包括政府机构、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小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统称为合同方或受资助单位。

  受资助单位需要及时披露研发成果,选择是否保留发明所有权的权利;如果选择保留权,那么受资助单位有专利申请、声明受资助情况、实施情况,优先发展美国产业,以及将收益分配给发明人和用于科研、教育等的义务。

  政府则对受资助单位未保留的发明享有所有权,可以为美国利益在全世界付费实施该发明,并拥有介入权(某些情况下,联邦政府可以要求保留权利的受资助单位给予第三方实施发明的许可,或者由联邦政府直接授予第三方实施发明的许可)等。

  意义卓著

  《贝多法案》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为美国过去50年最具激励性的一个法案,是美国从“制造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标志。法案使得私人部门享有联邦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成效显著,大学专利授予数从1980年的246件增加到2000年的3109件。该法案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制度性安排,为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三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政府资助研发成果的商业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激励,由此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使得美国在全球竞争中能够继续维持其技术优势,促进了国家经济繁荣。《贝多法案》不仅仅关乎收益权是归于政府还是归大学或私营机构,技术转让的核心使命是:分享成果,分享创新,从而增进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美国《拜杜法案》简介.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9.

  [2] 《贝多法案》与美国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黄亚生,等[J].《中国经济周刊》, 2015, 12.

  [3] 创新之路:李总理提到的《拜杜法案》究竟是什么. 辛闻[OL]. 中国网,2016.

  (2019-03-29)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