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评价观 > 正文

对大学的评价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公开数据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对大学的评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政府部门不宜参与大学的综合评价,更不能按照某种排行榜次序分配资源。分析目前民间机构发布的各种大学排行榜,在评价指标设计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权重都不够。受排行榜影响,校长们在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和资源分配时,很难不做一些有利于提高名次,有利于争取更多资源,但却可能偏离大学本位,违背大学精神的决策。

  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热衷于大学排行的人,不能只关注少数几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名次和学术论文的多少。所谓高影响因子期刊、高水平论文、高被引作者、自然指数等,主要集中在自然学科领域,仅仅反映基础研究领域的少数几个学科进展情况,并不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科研整体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

  对大学的评价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公开数据。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的评价,其评价体系设计更能趋于公平客观,也容易实行分类评价,评价内容对不同类型大学可以有明显的区分度,评价取向要靠数量促进质量,评价标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才。评价要围绕大学的主要功能全面设计,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几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的评价就要围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中心地位来开展,让学校资源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互联网时代,大学的评价体系覆盖面更为宽广,涉及的子项目更为详细。概括来讲,大学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良好的学术氛围,相应的职称结构和政策导向;学术资料和科研设施条件的利用和共享;教学质量、学生来源、毕业生就业率、校友影响力;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文化、政策环境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次数;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国际留学生数量;互联网的使用量。最后一点不可忽视,因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量、使用频次和使用效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的未来走向。

  (2017-07-20)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