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评价观 > 正文

科技评价方式逐步走向公平合理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虽然我国科研评价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还没有完全没有脱离“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的束缚,但我国的科技评价差不多每十年都会上一个新台阶,一直是在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逐步演变:

  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谁的科研水平高,科研经费给谁,是行政部门官员说了算。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有了同行评审,但专家走形式的相互评审较为普遍。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认识到“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同行评审发挥不了真正评审的作用,科技评价开始比论文数量多少,以论文多少决定科研人员的水平高低。

  2000年以后,大家都有了论文,开始比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中国人还发明了影响因子加总的评价方法。

  2010年前后,大家又开始比论文单篇他引次数,用他引次数高证明科研水平高。

  现在基本上是按照学科代码,由计算机随机遴选同行专家评审,当然,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评审专家也还在用影响因子和他引次数做主要参考。

  在科技评价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还是在以论文评价论文,甚至评价人或其他。要知道只有写论文的人才可能引用别人的论文,仍然是学术圈内的死循环,与生产实际相脱离,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

  科学界其实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研究体现了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未知现象和问题的探索,是一种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

  科学研究与发表论文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发表论文主要目的有:

  一是学术交流。在学术同行内获得首先发现权的认可,同时,将那些对科学界、社会或全人类有益的知识共享,使更多的人受益。

  二是传播、应用。将那些比较复杂的技术或知识创造、发现在学术共同体中或科学界进行扩散,让更多的学者来验证和讨论,使之更加成熟、完善,然后便于进行大众传播(科普),为广大科技人员、企业转化、应用,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

  所以,论文只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或副产品,过度的以论文引用评价论文,不能成为科技评价的全部内容,应以改变。科技评价应该上一个新台阶。

  (2017-10-17)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