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热点聚焦 > 正文

是疏还是堵?平衡电子产品进课堂尚需更多智慧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去年7月30日,正在放暑假的法国孩子们,迎来了一个“不怎么好”的消息:法国正式通过了新法案,旨在禁止3至15岁的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按照新规,在校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

  在校禁用智能手机等上网设备,这事看似简单,但却将影响到全法国50000余所小学,7000余所初中,约1000万名学生。《法国快报》介绍称,截至2017年,法国86%的12至17岁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所以,实施起来会相当困难。

  去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作为响应,9月21日,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当然,中国的中小学的量级和学生人数又不是法国能比的,其难度也会是几何级的提升。

  事实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出现的确给教育出了一个大难题,PC时代家长还可以通过断电断网等方式并因为其体积较大易于监控,而这些随身可带,随时可玩的电子产品则防无可防,让人徒呼奈何。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初中使用手机的情况触目惊心,本应用于与父母通讯联系的手机,却更多地被用于玩游戏、交友、浏览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等,这种情况导致这些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下降,体育锻炼和课余交流减少,甚至还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性格和成长。

  但问题是,仅靠堵能堵得住吗?

  要知道,任何一项民用技术的广泛使用,必定是其功能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的民用技术不可能普及。同时,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导致社会各方面也必将发生急剧变化,人类文明正在深刻变革。教育要有前瞻性,电子联网设备是这一代学生今后确定要用的,本应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使用,现在这种限制性规定合适吗?教育形态也在深刻变革之中,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和移动互联网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早已远远超过传统的纸和笔,互联网和新技术正在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然而目前越来越严厉的规定让很多已开展了利用电子白板、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教与学试验的中小学校和教师都感到无所适从,进入徘徊观望阶段,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坚持已经卓有成效的试验。如果各地政策一刀切,这种教学改革试验被迫中断,将会对信息时代基础教育变革非常不利。

  即便从防止近视的角度来看,其实中小学生近视率上升,罪魁祸首未必是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另外,就算孩子在学校内不玩手机,在减负的大背景下,他们会将把更多的时间在非在校时间补回来,人的本性使然,结果其实是一样的。可见,除了政策和规定,想要真正的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的那样:教育之难,难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教育的维度来思考校园中的智能手机问题,需要在局部禁止的基础上,多些关怀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让未来一代在拥抱未来智能化数字世界的同时,也能拥有明亮的双眼和美好的心灵。

  (2019-03-05)

访谈视频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