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育领域专家破解新时代的“育人命题”
近日,“育人之道”第六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暨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工作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福清附属学校召开。来自国内外的教育领域专家,全国十余省市政府领导,北师大合作区域及学校校长、教师近700人参加论坛。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综合改革走向深处,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办学质量。”在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分析了中小学育人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他指出,在教育领域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董奇提出了教育管理创新的6条途径:从部门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知识中心转向育人为本,从重管理转向管理与服务统一,从关注投入转向关注效益,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从封闭性行政管制转向公开民主管理。
“要想提升育人能力,必须重视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学校心理环境的好坏与投入多少、教师学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董奇说,“现在学校的物理环境、硬件条件都得到巨大的改善。有的学校条件远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我们的心理环境怎么样?许多数据表明,一些发达地区硬件条件超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可能并不好。”
在呼吁重视学校心理环境建设的同时,专家认为,要提升育人水平,还必须协助家长一起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表示,学校要帮助家长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学会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容和需求。“中国孩子把网络当成玩具,而不是工具,这是非常可怕的。”边玉芳说。
靠什么成为民主教育家
做民主的教育家,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学校实践的要求。在《做民主的教育家》讲座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指出,当前的民主教育实践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课堂和学校生活中不民主的现象还时常出现。民主的教育家应该具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品格,“绝不向某些势力低头,因为你有教育家的风骨”。
石中英还提出,要完善学校的民主制度,与一切反民主、伪民主的现象作斗争。为什么在一些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代表们的参与率低、体验度低、关注程度低?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教职工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尊重,没有得到保护。
怎样成为民主的教育家?石中英认为,首先要重新思考教育或办学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传递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思维等都正确,但最重要的是用这些为民主的社会服务,为建设全新的中国服务。
“一所民主的学校应该是向学生问计的学校,校长、教师要走进孩子,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掌握他们的需求,感受他们的感受。”石中英说,“教育家在处理任何与教师、学生有关的问题上,首先想的一定是怎样有利于教师、怎样有利于学生,而不是树立自己的权威。”为此,他呼吁校长要做民主行动的普及者、民主行动的示范者,按照民主的理念改造学校,把造就民主的公民作为毕生使命。
当教育走向深处
教育事业需要价值观的引领。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理事长王伟考察过美、英等国最好的中小学,他发现这些学校的校训没有一个指向能力,而都指向价值观。“西方有一所名校的墙上刻的是牺牲的校友,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总统,因为该校所追求的是家国情怀。”王伟说。
王伟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学校,最后支撑它们在漫漫长夜中不断前行的力量,一定是伟大的价值观。而这种伟大的价值观所承载的是灵魂的高下,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
在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看来,学校仅有价值观还不够,必须把价值观转化为办学理念,转换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体系。
教育要走向深处,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定力。只有如此,教育才不会走偏。在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看来,校长不能追求浮华,“一个校长的定力在于不被外界所忽悠。许多事情校长改变不了,但校长能改变自己在学校里的所作所为,能选择按教育规律办事。”吴甡说。
吴甡还认为,课程就是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实现的手段。课程不是教材,国家给的课程是原料,学校需要对课程再造,“这就好比国家给你米,你需要做成米饭、米粉、米糕给孩子吃”。
促使教育走向深入,还需要有考试变革的跟进。未来高考要考什么?在林格看来,未来高考要考良好的内心秩序,要考文化底蕴是否深厚,要考思维方式是否深刻,要考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只有培育出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掌控未来三十年。”林格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教育部:“积分制”有望破解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题
近日,江苏南京市玄武区民办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被叫停的消息,让社会又开始关注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据了解,10年前南京市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有二三十所,这几年随着教... [查看详情]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须拿出勇气
学前教育既是陈宝生部长提出的教育发展的四个红包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 [查看详情]
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高职院校怎么做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如何承领新使命、完成新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合格的... [查看详情]
教育评价中的痼疾亟待破解
唯分数和唯升学现象最早起源并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但近年来,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显现了,某些大学将考研率作为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指标就是例证。 [查看详情]
“五唯”:痼疾如何生成,怎样破解

一直以来,对于考试,有一种说法叫“高分低能”;还有一种观点说“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学力”“文章一多质量就差”等等,从而否定用考试分数、文凭论文作为评价的坐标。 [查看详情]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破解普通高中“唯分数论”顽疾
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积极发展素质教育。 [查看详情]
新时代的教育应当发挥新作用
七国集团(Group of Seven,G7,或称“西方七大工业国”,即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教育峰会日前在日本冈山县仓敷市举行。七国教育部长重申了对优质教育... [查看详情]
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