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教育局: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青岛教育均衡发展
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为指导,在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整体框架下,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通两平台”建设、“三个课堂”建设应用、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有力的推动了青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青岛教育均衡发展
青岛市教育局
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为指导,在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整体框架下,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通两平台”建设、“三个课堂”建设应用、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有力的推动了青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2014年3月,我市在全国电教馆长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得到了杜占元副部长及专家的肯定。下面把我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规划与投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在这一背景下,我市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智慧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这既是我市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也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市建立了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我市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成立了由电教馆牵头的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论证与实施指导工作,针对教育信息化的重难点,加强研究并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各区、市相应制定区、市三年推进计划方案,设立区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有序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建立了重点工作例会制度。区市电教站长、局属分管校长定期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例会,通过城域网和微信群及时汇集相关信息,探讨问题解决策略,交流成功经验。
建立了重点工作联动机制与共享机制。针对教育信息化应用有效开展工作,对区市及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总结推广。如针对网络教研、资源共享,先后举办了即墨“网络教研现场会”、开发区“同步课堂教学现场会”和市南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同步课堂现场会”,探索网络教研、同步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几年,我市先后投入了十亿余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建成了涵盖市、区(市)、校三级青岛教育城域网。全市11区市、1199所学校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区市主干网络万兆互联,学校主干千兆互联,我市中小学校全部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全市中小学建设完成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室13369个,有94%的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全市中小学教师用机人手一台。全市学生用机数量为151333台,中学生生机比为4.9:1,小学生生机比为5.8:1,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全国领先。
自2011年起,我市连续三年投入1.04亿元,新建、升级736所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全部建成高效实用、先进开放、安全可靠的“升级版”校园网。今年起,安排市级专项资金1.62亿元,对15个经济欠发达乡镇31所学校进行支持,通过政策激励和教育信息化,使优质资源共享优先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化发展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围绕提高“智慧教育”智能服务能力,以应用为驱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建设了青岛教育资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智能化应用。
根据“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驱动、购买服务”的建设要求,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与青岛伟东科技联合开发建设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先后攻克第三方接入标准制定、第三方应用接入测试、五大类空间功能及样式确定等技术难题,按计划完成了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9月正式开通2万用户使用,通过空间应用、网络教研、网络集备、课程资源等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年底拟开通16万个学生空间、2万个教师空间和400个教研员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平台的门户及空间的功能、界面、交互设计,拓展资源平台与电子书包、录播教室、移动手机等终端的有效结合与交互等,为平台使用奠定基础。2015年计划为50万学生、5万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丰富第三方应用和教学资源,扩展平台服务能力。
我市加强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提升师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制定了《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和《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指标(试行)》。把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纳入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考核公示指标。2014年市本级教育专项资金1060万元建设数字智慧校园,我市年底将完成266所学校(约占全市学校总数20%)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任务,“建设数字智慧校园”已成功申报国家、省重大战略项目。
三、启动“三个课堂”建设应用,推动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我市启动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建立了35对“资源共享应用联合体”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一对一”、“一对多”校际结对,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
开展“专递课堂”建设和应用,实现“一对一”教学互动。设立“专递课堂”助推教育均衡发展项目专项资金,为全市420所学校各配备一个未来教室。我市与华师京城合作分别在市南区大学路小学和胶州市洋河小学,莱西城区水集镇中心小学和农村武备镇中心小学先行试点,建立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展示。
开展“名师课堂”活动,我市成立了3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全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作用,通过“名师课堂”等形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崂山区开展了基于校内的名师专递课堂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名校网络课堂”,实现“一对多”同步课堂教学。青岛市实验小学与太平路小学、定陶路小学依托信息技术率先进行了美术学科的“同步课堂”的教学改革。莱西市采用“领衔校+参与校”联盟的形式,联盟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协同完成教学设计,然后由“领衔校”教师在录播教室组织教学,“参与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同步课程。开发区实验初中率先进行了“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普通学校,受到学校的欢迎。
四、探索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核心要求,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2014年,在全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全市成立了翻转课堂联盟校18所,青岛二中、开发区实验初中、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市开发区珠江路小学等4所学校加入C20慕课联盟。通过构建“微课知识树助学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自适应作业测评系统,让信息化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有效融合。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吴志鋐教授、西南交大龚晖博士等专家亲临指导,对我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提出高度评价。
全市3个区市11所学校(包含1所局属学校)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工作,4月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师大共同组织开展了“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研究”青岛市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推出了我市教师的优秀课例,如市南区开展的“云课堂和电子书包”实验,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学生通过实验,利用教育云平台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互助交流,教师利用云平台,掌握学习过程,诊断学习效果,及时辅导,凸显“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崂山区华楼海尔希望小学通过 “互联创未来”项目,实验教师开展了大量网络课堂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小学语文素养提升的教学模式。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了提高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市设立市级师资培训专项资金,网上远程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建立了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市、区、校三级培训”模式,分层次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各区市全员培训,立足全覆盖,强调培训质量。如胶州市实施了“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对全市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先后组织了全市“中小学班班通学科教师”、“中小学图书管理员”、“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中小学摄录编技术人员”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率100%。
即墨市开展网络教研培训模式探索,90%的教师已注册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制定和老师切身利益有关的激励政策,极大的鼓舞了教师们应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和教研的积极性,目前,总资源数已经达到10万条以上。
莱西市积极开展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建立了近5000个教师个人工作室(教师个人工作室开通率71%)、30个学科教研中心、110个校级教研中心,组建了94个网络集备组、107个教师协作组,网络教研体系初具规模。先后组织了教学案评比、教学资源汇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线上教研”与“线下教研”的结合,“虚拟环境”与“真实教研”的互补,大大提高了教研效率。
基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校本培训。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基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校长带头,亲历亲为,教师全员全程参与,积极探索“数字视频校本教研培训”,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论文、课例等,显著提升了全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培训体系,推动了我市师生素养的不断提高。2014年,8月,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比赛中,我市获一等奖6人,我市在全国大会上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典型发言。2014年8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决赛中,我市教师获得了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2014年8月,我市青岛二中学生郑远航获全国信息学竞赛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并保送到清华大学,在全国机器人比赛中,我市崂山四中代表我省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全国电脑制作活动中我市有5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
六、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策略
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机制、教育管理系统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对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实质性助推方式,信息化手段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的功能拓展模式等。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深化“智慧教育”建设,全面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深入探索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队伍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资金保障,创新建设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全面提高。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辐射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2014年10月22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济宁市教育局:高标准推进农村教学点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济宁市把农村教学点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速推动教育均衡的现代化手段,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布局,围绕“配备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投入经常化、应用... [查看详情]
临沭县教育体育局: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鲁苏交界处,是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今年9月份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县域综合试点单位”,10月份成功创建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