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什么是教育“内卷化”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教育“内卷化”这个派生概念近期被炒得比较火,很多人对此不明所以。“内卷”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印尼爪哇等亚洲国家的水稻农业研究当中。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来获得总量的增长,但由于不断地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等达到一定上限后,再多的生产投入也不能提高单位产量,反而有所降低,这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中的边际效应递减。更重要的是,这种简单再生产无法进化成更为高级的生产模式,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中。

  另一个类同概念是剧场效应:在剧场里,本来大家坐下都能看到正常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自己看地更清楚),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不听劝告,剧场管理员也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先站起来的观众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坐着看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大家都更累了。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结果是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进一步的演绎是,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剧场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剧场效应是指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由于个体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引发其他成员仿效而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整体利益受损的现象。

  这种概念应用于教育领域,就是指在某一发展阶段当考试分数成为升学的唯一考量时,系统质量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甚至出现系统性退化的现象。

  举个例子,一开始每个孩子每天只学习三个小时,孩子身体健康,家长心气平和;后来出现一些孩子每天开始都要学习五个小时,不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考上清华北大。其他家长们为此很着急,于是孩子们都开始每天学习五个小时。但又有孩子每天学习七个小时,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如此类推。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上好大学的名额是有限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却不升反降,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当这个系统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对于整个教育生态的破坏力都是巨大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由于标准化考试的日益僵化以及难度降低,考高分的捷径就是刷题,因此让几乎所有考生都陷入到刷题、拼时间的低层次竞赛当中,浪费了时间,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但必须注意的是,教育内卷的根源是教育发展不充分和资源不均衡、标准化考试造成的无序竞争,不能与努力学习,正常竞争相冲突,任何社会只要存在选拔机制就必然存在竞争,努力学习也是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动力所在。在很多地方“一刀切”,将“减负”和解决教育内卷化变成了一场“别人不学,你也不能学”的激进运动,无疑是非常荒谬的。

  教育的内卷化也可以表述为教育的剧场效应。

  (2021-03-27)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