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大学要逐步建立起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和治理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几乎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这场革命已经波及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由于互联网,世界范围内的物理距离在主观上已大大缩短,时间与空间已很难成为人际之间的阻隔;借助互联网,人类信息沟通品质和效率大大提高,消费渠道和支付方式悄然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远程运维和数字制造正成为工业生产的趋势,生产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

  如今,全世界凡是有人参与的事物,都在往互联网上搬移。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需要我们客观和理性看待这种变化,互联网上也同样不能例外,需要扬长避短。在来势汹涌的互联网+大潮面前,尤其是面对其带来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理性和建设性显得尤为重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贯彻中央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具体实践。

  高等学校要建立起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治理体系和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这就涉及到对传统业务流程的改造,用信息化手段对人们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改造,可以会是阻力重重。追根结底,阻力来自于利益攸关体。资源的重新配置,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需要利益各方自我革命的勇气。因此,有必要系统思考如何消除教育治理体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包括与之相关的法规修订、利益调整、校内规章、大学文化等。

  正如互联网治理需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教育治理体系也需要多利益方的参与,并且应最大程度地考虑并使多利益方受益,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才能顺利达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技术的发明,初衷往往是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个具体问题。但是,这些技术发展的集合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比如,农业机械化导致社会职业结构产生剧变,从而创造了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互联网联结一切,让整个世界扁平化,并创造了一个更高效的网络社会。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合,也必将创造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社会。一些社会学家将新技术看作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对新技术环境下的组织变迁和制度变迁给予充分的重视。

  目前,许多大学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的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应更加强调用户,强调服务。在互联网+向高校渗透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各种技术集合起来所产生的“酵母”效应——人们越来越不适应旧有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张表、办事大厅、移动校园、一卡通去卡化、校园微信社交、直播课、科研社区化……所有为解决某个问题出现的技术、系统,正逐渐从原先独立的形态,相互渗透、关联并从而集合起来,促使大学进行相应的流程变革。而这些,也逐渐影响和推动了大学的决策者们重新考量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围绕着知识的产生与传播,学校、教师、学生,现代大学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演化,在新技术环境下,这三个元素依然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而围绕这三元素的大学生态将会产生哪些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管理制度又有哪些需要重新进行考量、重新组织,要及早探索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新生态”。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互联网的诞生才数十年,进入中国也才二十几年。无论是底层的网络支撑,还是顶层的各种应用,还都谈不上完美,在技术上还需要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的互联网+,更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包容和探索。在国家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对大学的发展和变革有强烈的需求,必将带来高等教育思想和组织体系的变革。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让大学更开放、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对社会贡献更直接。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