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活动由少数社会精英的兴趣爱好转变成千百万人谋生的职业时,知识生产与利益直接挂钩、科研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成就带来显赫的社会荣誉,导致科研人员的诚实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我国对处理科研不端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了处罚的力度明显不够,致使很多科研不端行为责任者不必承担很高的违规成本。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需要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术规则的协同配合。当前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范围、明确处理不端行为的组织和调查处理及举报的程序等。
由于中国的学术不端往往是为了套取国家资源,申请项目,套取经费,骗取荣誉等,不直接影响同行利益,同行不愿意监督。学术界只喜欢谈论科学诚信的大道理,不愿意认真地去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并且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对当事人减免处罚。遇到具体学术不端案例,往往用学术道德评判,不用学术规则去处罚。
有关政府机构对学术不端造成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试图通过宣讲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诚信觉悟来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当前的学术不端更多地是发生在学术权威周围,打着国家利益旗号给自己设项目、经费使用不规范、项目评审靠人情、申请项目过度包装等。这些学术权威口头上的觉悟比一般科研人员高多了,仅靠讲觉悟很难制止学术不端行为,要用法治手段严厉打击学术欺诈行为。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纵容态度是影响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中国科学文化健康发展的最大敌人。讲道德不如守规则,讲觉悟不如靠法治。
在国外的学术界,谈论中国学术界最多的话题不是中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而是有关中国的学术不端行为。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不断发生,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可信性已有危机,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更加可怕的是,这种声誉和信任危机仍在放任自流。
治理学术不端当然要靠对学术规范的教育和宣传普及。但如果只讲科研诚信的大道理,不认真地去处理已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甚至为了单位声誉而采取纵容和放任的态度,使学术不端者未受到应有的处罚,将会导致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学者的信任危机。
所以,学术界在宣扬科研诚信道德的同时,严格用学术规则处罚学术不端当事人,创造出“人人不敢,处处不能”学术不端的科研氛围;国家相关部门在开展宣讲教育提高科研人员诚信觉悟的同时,主要依靠法治力量,严厉打击学术不端和造假行为,才能有效制止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之风蔓延。
治理学术不端问题要像中央抓反腐败工作一样,“老虎苍蝇”一起打。当前的学术不端更多地是发生在学术权威周围,打着国家利益旗号给自己设项目、经费使用不规范、项目评审靠人情、申请项目过度包装等。打学术老虎能起到震慑作用,效果会更明显,有利于制止学术腐败之风蔓延,减少科研经费浪费。(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