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
学术自由的理性
“学术自由”是指学术共同体内进行学术活动的自由。学术自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包含不同的意义。对于学术自由本身,有人专门研究并论述,现代社会已经有基本的共识,但也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
通常,学术自由是通过鼓励自由探索以达到丰富人类知识并造福于社会的目的。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学术自由是进行学术探索和发表学术见解的自由, 传授知识的自由。然而,达到学术自由并非那么容易,往往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学术自由与研究资金来源有关。如果你足够富有,花自己的钱搞研究,只要不影响他人的自由,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你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但多数人不够富有,靠别人资助做研究,资助者往往会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出钱,会受到资助者的意愿所影响,就会使学术自由大打折扣。
学术自由与技术发展水平有关。发表学术观点受发表载体的限制。在传统媒体期刊为主的时代,学术发现和观点往往只有通过期刊才能表达,成果公布如发表论文的自由,受限于期刊容量、审稿人和编辑的喜好;然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可以第一时间传播研究成果,及时分享并快速交流,还可以避免长久等待审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效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并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术会议提供更加精准的表达方式。有了互联网展示学术成果的渠道,学术自由的内涵更为丰富了。
学术自由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包括政治环境和文化层次都会对学术自由产生影响。一般来讲,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学术自由的程度会越广。学者对学术自由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影响学术自由的发挥。通常,学术水平越高,学术自由的层次相对越高;反之,学术水平低,学术自由的层次就相对低。
学术自由与学者的品德和胸怀有关。学术自由的实质是思想和表达的自由。其中也包括能够宽容别人批评你,提出不同的意见。学术自由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是学术活动中的急功近利和屡禁不止的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提倡学术自由,不仅要求社会对学术自由权利的尊重,更要求科研人员自身在价值选择上遵照科学所需要的起码的诚信品格,使学术活动逐渐接近科学所要求的那种求实与创新,怀疑和宽容的精神规范。
影响学术自由的障碍来自于学术组织外部的限制,也来自学术组织内部的评价机制。当前影响学术自由的最大障碍不是学术组织外部的限制,而是学术组织内部的评价机制异化,把探求真理异化成了追求名利,其直接原因是学术组织内部对经费、项目和头衔的评价导向。
学术自由的理性至少包括认识的理性、政治的理性和道德的理性。学术自由是学者的权利,是学术创造的先决条件,也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学术自由的要求,不能演绎成对特权的奢望,而应表现出对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学术研究除了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发现新知识外,并不意味着还能享受什么别的特权和福利。不能片面强调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有其规范并非毫无限制,任何自由都有其适用的范畴。
归根结底,学术自由是学术共同体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学术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无论从捍卫学术尊严,维护学术秩序,还是从保护研究人员个体出发,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形成学术自由氛围中的作用。学术共同体不积极参与学术自由的过程,就会有更多的学派争斗、行政或司法干预学术自由。
2015-12-4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四项重大科技成就
科学探索和研究工作几百年前就开始了,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前从来没有的重大变化,可以说是质的变化。这些发明和发现使得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领域,对自然界进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大。我们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些发明和发现的影响。
哈勃空间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发现者”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到太空,由于其位置在地球的大气层之上,因此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视相度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会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等有点,帮助天文学家解决了许多天文学上的基本问题,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认识。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视场则是天文学家目前能获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锐的太空光学影像。人类看到的太空的范围由于哈博望远镜的存在达到130亿光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从1990年到2015年4月,哈勃望远镜在地球轨道上运行了接近13万7千圈,累计54亿公里,执行了120多万次观测任务,观察了超过38,000个天体。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目标中最远的是距地球130亿光年的原始星系,这些星系的发出光芒来自大爆炸后刚刚形成的宇宙早期。
1990年人类第一次挪动了原子,实际上是实现了纳米技术的重大突破。哈博望远镜看到的是宏观世界,这个是微观世界。从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列特提出原子的概念,到1803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说,多少年来人类一直有争论,一些人不相信原子论,一个最根本的争论点就是谁看见过原子,直到1981年第一次看到了原子,这一争论才告结束。1990年,IBM两位科学家用显微镜探针移动了吸附在金属镍表面上的氙原子,他们经过22小时的操作,把35个氙原子排成了“IBM”的字样。这几个字母的高度约是一般印刷用字母的二百万分之一,原子间间距只有1.3纳米左右。这是人类有目的、有规律地移动和排布单个原子的开端,实际上这就是纳米技术。从第一次开始挪动原子,纳米技术出现了最根本的突破。在微观世界上不但看到了原子,而且可以操作,把整个材料科学提高到了一个完全新的领域。
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也是在1990年,第一次万维网的概念在欧洲发布,因特网由此开始向全社会普及,发展成为今天大家都离不开的互联网。在这之前,因特网并没有在社会上起多大影响,由于有了万维网,整个网络界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出现了变化。万维网(WWW)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集合,可利用诸如 Microsoft IE、Navigator、360、腾讯等各种浏览器访问该网络。利用浏览器,在客户计算机的屏幕上可以显示文本和图片。利用浏览器与其它应用程序相结合的办法还可以播放声音。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站中选取各种内容,也可以利用该网站中的超链接转到其它网站。这就为我们今天很方便地使用互联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还是在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要把人体内数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也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全部基因的月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
这四件重大科技成就,使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探索,包括对地球、对宇宙、对微观世界,对整个地球的联系,对人类生命最根本的东西,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由于这些重大的科技突破,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大。
2015-12-7
为什么不提严厉打击论文代理的“第三方”
针对今年发生的多起国内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撤稿事件,对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近日,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规定: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七部门联合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五不准”对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端正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可能会带来正面作用。
七部门还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道德自律,共同遵守“五不准”。认真开展自查,发现存在违反“五不准”的行为要主动申请撤稿,坚决抵制“第三方”学术不端行为。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发挥科学共同体作用,做好教育引导,捍卫学术尊严,维护良好学风。
七部门还表示将加强沟通协调和联合行动,落实“五不准”,督促有关单位对撤稿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逐步建立科研行为严重失信记录制度和黑名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规范科研诚信管理,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七部门都曾多次单独或联合不同部门对治理学术不端发布过相应的办法或条例等,国家还成立了由十个部委组成的科研道德联合办公室,从文字上多次或反复重申过,足见我们从形式上对学术不端问题的重视程度。但国家有关部门连对论文代写代发机构都不打击,我们对学术不端和社会诚信问题真正重视吗?
在互联网任何一个搜索平台上输入“论文代写”,就能搜索到相关网页数百多万条,多数是论文代写的中介网站。多数论文代写网站介绍说他们是由一批名牌高校的博士、硕士以及教授组成的专业论文指导团队,可提供快速、专业、全面的论文指导服务,并保证论文绝对原创,观点新,版权归委托人,相关合作信息绝对保密等。不仅网络上如此,论文代写的广告在高校的张贴栏里也是随处可见。由于论文“代写”中介和“枪手”从论文交易中获取的利润丰厚;也由于科研导向的异化,所谓的科研人员购买论文用以发表的行为,收益远高于成本;直接导致了代写学术论文明码标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广大科研人员不能理解的是,一个国家的学术环境烂到论文代理的“第三方”如此猖獗的时候,为什么不对显而易见的“第三方”违法严厉打击。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打击毒品犯罪一样,七部门不去打击毒品买卖,反而要求医院去查哪位医生处方多开了“杜冷丁”给瘾君子。当然,开“杜冷丁”给瘾君子属违法行为,但政府部门不疼不痒地对他人提些要求,不去打击真正给社会带来危害的违法者,是不是属于政府部门不作为呢。
一个社会良好的学术风气代表着科研人员的社会良心。如果投机取巧就能不劳而获,这将对学术带来极大的伤害。国家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应当从完善制度入手,加强对学术环境的监督和监管,严厉打击包括论文交易在内的学术造假,让学术造假者付出的代价大于其可能获取的黑色利益,严厉打击论文“中介”的不良商人,套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句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2015-12-9
《2015全球创新报告》摘编
近日汤森路透发布了《2015全球创新报告》。该报告选取了全球创新活动相对活跃的航空航天与国防、汽车、生物技术等12个行业(具体见表一),对这些行业全球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的2014年度创新活动、 影响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报告中数据来源:创新活动以相关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依据,数据取自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 World Patent Index,简称DWPI);影响力或产出以Web of Science(简称WOS)收录的相关领域的科学文献(论文数量)为依据。
2015-12-11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人类最先认识并开发利用的是物质资源,把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材料,制造了满足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物质是一种变化着的空间结构和场,其表现为两种最基本的现象形态,一种是实物、粒子形态;一种是场、波的形态。自然界由各种物质组成,物质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所有物体都有质量。例如:空气和水,食品和衣物及作物,煤炭和石油等矿藏,钢铁和木材等材料,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等等,都属于物质。
能量是物质的动态形式,是质量的时空分布可能变化程度的度量,用来表征物理系统或过程做功的本领。能量是维持万物运动变化的能源和基础;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动力和源泉。大约到了十八世纪,人类开始比较系统地认识和开发能量资源,把它转化为动力,制造了不需要人力驱动的生产工具,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现代物理学已明确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
任何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都会给出特定的信息。信息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物质结构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包含相互作用力和产生运动的各种条件,为人类提供了关于自然的丰富信息。对生物或社会这种复杂系统来说,许多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信息传递而启动或停止。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比较自觉地认识和开发信息资源,把它转化为知识,因而可以制造出更多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日趋深入和广泛,信息资源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主导因素,是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长期实践证明,物质就是人类能够感知的实际物体或场,从微观的纳米,到宏观的宇宙天体,有了物质才能产生形体,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能量是使物质发生运动的原因,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能够感知但不是实体的东西,有了能量才能产生运动,没有能量的世界是寂静的世界;信息是反应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和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发生变化的状态,有了信息才能产生多样化和有序的结构。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2015-12-14
论文和期刊好比饺子和锅
论文写好了,就好比饺子包好了。
从本质上讲,发表论文是为了学术交流和获得同行认可;把饺子煮熟是为了充饥和欣赏美味。
论文投到什么期刊发表,就好比饺子用什么锅去煮饺子。
普通期刊、核心期刊、SCI收录、Nature、Science等等;铁锅、铜锅、大锅、小锅、钢精锅等等。
由于科技评价的异化,用期刊载体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就像用煮饺子的锅去评价饺子味道的好和差。提职称靠论文数量、他引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就好比大家比赛吃饺子,吃30个饺子的人一定比吃20个饺子的人能胜出。但吃得多只能证明饭量大,不能证明所吃的饺子味道好,也不能证明身体更健康。
我们为什么不问问饺子是什么馅?是素的还是荤的,羊肉、猪肉、海鲜,韭菜、白菜、鸡蛋?
锅的精致只能说明花了更多的经费,浪费纳税人的钱更多,并不能证明饺子的味道更鲜美。
最近,几个主管部门还发文件强调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锅只能把饺子煮熟,煮饺子的锅永远不可能改变饺子的馅。关心影响国家创新的实质吧,要重视饺子馅而不是锅!
国家主管部门要更多地关心科研管理制度和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就像其文件中所说的,要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
无论多贵重的锅都不可能把白菜馅饺子煮成海鲜馅,还是别妄想浪费国家更多的钱打造钢精锅了,精品期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15-12-17
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宜跨学科比较
昨天参加一个报告会,会上某学报主编讲“大家都说期刊的影响因子不重要,我认为影响因子就像‘钱’一样,大家都说钱不重要,心里都想着多挣钱,没有影响因子是万万不能的”。一直觉得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学术界影响太大,甚至是误导学术界,在数百人的大会上,把影响因子比作钱还是第一次听说。
学术交流的形式很多,期刊发表论文仅仅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且,学术交流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发展变化。学术共同体内对学者水平的评价也在变化,从比学历、学位,到比留学的国家,学校名气等;二十年前大家比论文数量,发展到今天,对论文的评价,通常考量期刊的影响因子,目前较为热门的还有学术载体、机构和学者的H指数。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评价都是对参与科研工作的人的评价,而不是对学术内容本质的评价。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算法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统计刊物源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宜跨学科比较。影响因子高低取决于所属学科,学科越不成熟,越需要相互印证,所以引用就多,影响因子就高。比如,生物化学、癌症研究等。此外,影响因子还受研究人员多少、社会关注度、开放存取(OA)学科发展、个别期刊规定引用自己期刊等影响。即便是同一学科,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的论文,不一定比影响因子低的刊物上论文水平高。就好比奥运会与全运会相比,虽然赛事档次高,但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不一定比得上全国冠军的水平。不同学科,就更不能证明期刊影响因子高就是论文水平高。
学术载体、机构和学者的H指数。H指数是一种定量评价期刊、机构或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方法,类似于期刊的影响因子。相较于影响因子,H指数能从总体上更客观地评价研究者的水平。影响因子更多地是对期刊的评价,而H指数则兼顾了研究者的被引次数和文章数量。一个人(或期刊、机构)的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他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例如,某人的H指数是36,就表示在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36次的论文总共有36篇。
H指数的不足之处是,基于不同的检索数据库,算出来的某个研究人员的H指数常常不一样。H指数与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有关,需要比较时,一定是同一数据库收录范围的比较。同样地,H指数在同一学科内有参考价值,也不宜跨学科比较。
Google Scholar公布的各个学术载体的五年H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七家期刊和三家开放存取(OA)网站。排第一的是Nature,其五年H指数为295。其他依次是: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74); Science (265); 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 (259); arXiv (256); The Lancet (205);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05); Cell (195)。RePEc网站排在第四位,arXiv排第五,仅次于大名鼎鼎的期刊Science,排第七的SSReNet网站仅次于Lancet,超过Cell期刊。可见,以网络为载体的开放存取网站正在挑战传统期刊。
还是用本周一《主编讲堂》的比喻:论文写好了,就好比饺子包好了。论文投到什么期刊或网站发表,就好比饺子用什么锅去煮饺子。期刊的影响因子不能决定论文的学术价值,就像无论多贵重的锅都不可能把白菜馅饺子煮成海鲜馅。还是别妄想浪费国家更多的钱打造钢精锅了,精品期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15-12-24
学术道德的理性
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学术探索的思想自由,也需要学术道德的约束。学术道德是指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研究成果展示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的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及社会的道德舆论。
良心自省和舆论监督使得学术道德天然具有自律性,学术界要通过各种外部方法加强道德自律;同时,学术道德有很强的示范性,特别是学术权威要作遵守学术道德的模范,学术道德是学术权威的基石,基石不在,何谈权威;学术道德还有传承性,要在学术界培养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认真遵守相关学术规范的学术新生力量,并带动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从而推动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学术生态。
学术道德的天然自律性与示范作用,离不开学者及学术机构对学术道德基石作用的深刻理解,并内化为学者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化为学术机构规则的标准之一,通过高度理性的认知来实现自我监督,进而在学术全员理性的环境下实现舆论监督。
学者内心的理性。这是实现学术道德天然自律的关键要素。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方,是最小组成单位,从研究生阶段就应强化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及认同。学者拥有学术自由,但学术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使用,不意味着可以摆脱社会约束和责任,甚至有违学术道德。科学研究需要理性与客观,研究态度同样需要理性与客观。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是科研与治学的态度,由这种心态造成的学术界屡禁不止的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是对科学研究的最大威胁。学者在价值选择上应发自内心的遵循科学所需要的诚信,使学术活动逐渐接近科学所要求的那种求实与创新,怀疑和宽容的精神规范。
机构规则的理性。学者通过在一定的科研团队、组织和机构中,申请科研项目、协同研究、取得成果,从而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乃至科研理想。组织机构通过制定机构规则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科研环境。这需要理性的制定科研规则,即本着有利于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者积极性、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原则来制定。规则不能导致科研人员产生媚俗、拜金、沽名钓誉的倾向。良性的规则,有利于科学产出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成果分享的效率,最大化利用新成果新技术,造福人类社会。
学术共同体的理性。学术共同体是指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学术共同体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内在精神和相似的专业技能,往往可以对共同的价值理念达成深刻且高度的一致,愿意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在规范内活动。学术共同体对学术评价、学术规则等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共同体的理性对学科建设和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是学术道德的理性在最高层面的体现。
政治态度的理性。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治活动有区别,但科学研究本身是一致的,都是遵循客观、理性、科学的研究要求,科学家应理性看待不同国家间科学研究模式和规则的微变化,最佳使用本国的科研政策。同时,科学研究应该在国家法律框架之内,既不违背法律法规,也不违背伦理原则。研究成果应是积极的、正向的,或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而不应利用科学制造违法违规损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的事情。更不能打着学术研究的名义,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学术之名,发表反政府观点。
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遵守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学术道德建设主要是道德体系本身的构建,包括能被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与原则的构建,以及切实可行的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包括理顺学术共同体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合理的学术体制;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对已公认并可执行的学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认真落实。学术道德的缺失将意味着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2015-12-28
学术公平的理性
正常的科学研究需要公平的学术环境。
现代社会伦理的基本要义是公平与正义,广大科研人员作为社会精英群体,更应该尊崇社会伦理和学术共同体的规范。
大学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也是学术传播的中心。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是因它承担对知识和学术的责任、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因而学术理性是大学的生命之源和立身之本。大学的学术理性包括学术自由、学术公平、学术道德及学术传播的理性。
学术公平首先是在研究者之间的学术权力和学术价值评价的平等,应该确立一种真正的学理意识和学术价值平等评价的共识。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自然和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尽可能地维护和坚持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权利上的平等原则。
如若没有学术公平的环境,大学就不能培植真正的科学精神,教师也不会安于学术本位并忠于学术,其结果必然造成学术的衰微。大学缺乏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学术标准,必然导致学术是非真伪混淆、学术公平丧失的学术非理性。
学术公平的理性至少包括机会的理性,过程的理性和评价的理性。学术公平不仅要求科研机构制定公平公正的学术标准,还应具有科学至上的学术追求。学术公平需要学术规范来保证,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学术繁荣的基础,是学术制度的产物。没有学术公平,学者就难以忠诚于学术,大学就培育不出真正的科学精神。
机会公平的理性:科研人员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类人,这类人具有相似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科技工作者以学术研究为己任,在实力和努力的基础上,获得学术研究的机会应是公平的、合理的。科研人员要在一定的规则下争取科研经费,机会公平的理性应体现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验收和申报奖励等一系列活动中。机会公平的理性同时要求国家相关科研资源和成果管理部门取消各类非公正性的限制,譬如: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等,特别是名额的限制,一些管理部门特别愿意用名额指标限制的办法去寻租,殊不知名额限制是对公民权利的剥夺。
过程公平的理性:学术研究的过程是知识和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依赖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展开学术探索和分析与建构的过程,从场地设备等基础资源到人员配置也应本着公平、科学的原则,开展研究工作应以严谨的学术方法进行描述性、规律性及阐述性的研究,科研人员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科学态度,遵循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如实反映研究水平。在保守国家和单位秘密及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向学术共同体公开科研过程和结果等相关信息,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进行学术交流,取得成果要得到同行认可。
评价公平的理性:评价公平的最基本条件是同类评价,技术开发类成果显然不能用基础研究的评价指标去评价。这一点我们做得最差,即不区分科技成果的种类,也不区分科研人员工作的性质,目前学术评价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但重大的科技创新往往不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的。且由于缺少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合理的利益分配与评价机制,发表论文本是为了学术交流,却异化为提升职称和待遇的敲门砖。
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要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改变各类学术评价中片面规定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等简单化、绝对化的做法;要建立针对不同主体、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人员的特点,实行论文与其他多种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
学术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学术评价与治理。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杜绝学术评价中非学术因素的干预。要建立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价、社会有效监督的科技奖励模式,让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凝聚起激励科技创新的有效合力。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增进知识,更在于以知识和行动促进社会发展。搞学术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优先增进公共福祉。学术公平的理性,是学术界始终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015-12-28
学术公平的理性
正常的科学研究需要公平的学术环境。
现代社会伦理的基本要义是公平与正义,广大科研人员作为社会精英群体,更应该尊崇社会伦理和学术共同体的规范。
大学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也是学术传播的中心。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是因它承担对知识和学术的责任、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因而学术理性是大学的生命之源和立身之本。大学的学术理性包括学术自由、学术公平、学术道德及学术传播的理性。
学术公平首先是在研究者之间的学术权力和学术价值评价的平等,应该确立一种真正的学理意识和学术价值平等评价的共识。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自然和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尽可能地维护和坚持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权利上的平等原则。
如若没有学术公平的环境,大学就不能培植真正的科学精神,教师也不会安于学术本位并忠于学术,其结果必然造成学术的衰微。大学缺乏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学术标准,必然导致学术是非真伪混淆、学术公平丧失的学术非理性。
学术公平的理性至少包括机会的理性,过程的理性和评价的理性。学术公平不仅要求科研机构制定公平公正的学术标准,还应具有科学至上的学术追求。学术公平需要学术规范来保证,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学术繁荣的基础,是学术制度的产物。没有学术公平,学者就难以忠诚于学术,大学就培育不出真正的科学精神。
机会公平的理性:科研人员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类人,这类人具有相似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科技工作者以学术研究为己任,在实力和努力的基础上,获得学术研究的机会应是公平的、合理的。科研人员要在一定的规则下争取科研经费,机会公平的理性应体现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验收和申报奖励等一系列活动中。机会公平的理性同时要求国家相关科研资源和成果管理部门取消各类非公正性的限制,譬如: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等,特别是名额的限制,一些管理部门特别愿意用名额指标限制的办法去寻租,殊不知名额限制是对公民权利的剥夺。
过程公平的理性:学术研究的过程是知识和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依赖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展开学术探索和分析与建构的过程,从场地设备等基础资源到人员配置也应本着公平、科学的原则,开展研究工作应以严谨的学术方法进行描述性、规律性及阐述性的研究,科研人员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科学态度,遵循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如实反映研究水平。在保守国家和单位秘密及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向学术共同体公开科研过程和结果等相关信息,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进行学术交流,取得成果要得到同行认可。
评价公平的理性:评价公平的最基本条件是同类评价,技术开发类成果显然不能用基础研究的评价指标去评价。这一点我们做得最差,即不区分科技成果的种类,也不区分科研人员工作的性质,目前学术评价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但重大的科技创新往往不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的。且由于缺少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合理的利益分配与评价机制,发表论文本是为了学术交流,却异化为提升职称和待遇的敲门砖。
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要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改变各类学术评价中片面规定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等简单化、绝对化的做法;要建立针对不同主体、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人员的特点,实行论文与其他多种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
学术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学术评价与治理。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杜绝学术评价中非学术因素的干预。要建立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价、社会有效监督的科技奖励模式,让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凝聚起激励科技创新的有效合力。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增进知识,更在于以知识和行动促进社会发展。搞学术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优先增进公共福祉。学术公平的理性,是学术界始终应坚持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