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的邀请,2020年12月24日下午,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省管专家、社会学教研部主任、硕士生导师伍小涛博士到我校开展学术讲座活动。贵阳学院副校长汪建初出席并主持了伍小涛教授的学术讲座活动。
伍小涛教授属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知名党史党建研究专家,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项目多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所转载。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社会影响力。伍小涛教授本次学术讲座的主题是《阳明身学及当代价值》。
伍小涛教授讲座的内容囊括三个部分:何谓阳明身学;阳明身学的主要内容;阳明身学的当代价值。
在伍教授看来,尽管在古代历史典籍中,没有发现“身学”这一概念,但“身学”其实早就存在了,只不过没有被发掘出来而已。正如王阳明所喻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身体符号、身体规训、身体治理、身体认同、身体的产生、天的身体叙事、道的身体叙事等内容,表明“身学”并非是当代才有的一个概念。
对于“身体”的定义,伍教授指出,身体是一种存在的实体;身体是一种现象;身体是一种力量;身体是一种欲望。现代意义上的身体概念,它是一种社会性和生理性兼具的身体的综合。身体不仅包括人的肉体的存在,还包括人的意志与欲望。具体落实到王阳明本人而言,王阳明的身体兼具生理性身体和社会身体的二重特性。由此,伍教授认为,所谓阳明身学,就是指王阳明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对身体的言说。
在概念解说的基础上,伍教授对阳明身学的主要内容、阳明后学的典型代表罗近溪、王艮、李贽的身学内容及其基本特征作了比较分析。强调人心、人欲与身体的密不可分性。指出,阳明的身体思想具有践形性特征;王艮的身体思想具有平民化特征;罗近溪的身体思想具有精神化特征;李贽的身体思想具有自由化特征。
在分析王阳明的身体思想时,伍教授指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即:良知是一种本心。这种本心来源于孟子的“四端”说。“四端”具有践形性,因此,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也具有践形性。
在分析王艮的身体思想时,伍教授指出,在天地万物与身之间,王艮认为身是第一位的,天地万物是第二位的,即“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强调身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因此,王艮的学说可谓“身本论”。基于这一认识,王艮认为,良知是身体的自然属性,人人都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关键是如何去做的问题。所谓“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则吾身保矣。能爱人,则不敢恶人;不恶人,则人不恶我;人不恶我,则吾身保矣。能爱身,则必敬身如宝;能敬身,则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则人必敬我;人敬我,则吾身保矣”。王艮身学思想的平民化特征十分明显。
此外,伍教授还对罗近溪身体思想的精神化特征和李贽身体思想的自由化特征也作了深入的分析与讲解。
在对阳明身学思想及其部分弟子、再传弟子身学思想充分讲解的基础上,伍教授对阳明身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阳明身学在当代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及社会建设、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及党性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与启示意义。因此,强化对阳明身学的研究与宣传,不仅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更涉及当代社会治理、社会建设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等系列问题。
讲座结束后,伍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内容涉及人的欲望问题、信仰问题、身学的作用问题等。对此,伍教授均一一作了耐心回答。
讲座结束后,汪建初副校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对伍教授的讲座作了全面总结与高度评价。
汪副校长指出,伍教授的讲座,内容新颖独特,内涵丰富,充分展现出伍教授渊博的知识体系和对阳明学说深厚的研究功底与实力。汪副校长指出,伍教授的讲座颇具针对性、启发性与创新性。身学研究与人的活动研究具有诸多共性与相通之处。无论是人的活动研究,还是人的身学研究,都离不开对人的思想与言论的研究。言为心声。伍教授的讲座就是通过王阳明及其部分弟子、再传弟子的思想与言论来挖掘其身学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其创新性,不言而喻。
最后,现场人员对伍教授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伍教授的倾力讲解。
参加本次讲座的人员有:省委党校徐鹏博士;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刘继平教授、顾毳博士、叶冬梅博士、吴光行博士、赵天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平略教授、任健博士、朱杰副教授;李端棻研究院院长周术槐教授;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在读历史学博士黄咏梅老师;校医院院长宁嵘与贵阳学院哲学硕士点的全体研究生同学。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地的学校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教学从线下搬到线上,以维系学校的正常运行。在其中,人工智能(AI)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查看详情]
目前学生评价工作透明度不高、公正性不强,根源在于未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模式提升评价质量。文章以区块链技术实现的数据安全共享、AI实现的智能处理为切入点,对学生评价... [查看详情]
12月12日,2020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中一个环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旗舰行动计划中国专题咨询会。 [查看详情]
分析人工智能的学习特点,或许会发现,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学科教育教学方式与人工智能的学习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高度重合。 [查看详情]
未来学习是新型环岛式而非传统学校孤岛式,家庭、网络、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处处都可以是学校。 [查看详情]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
教育工作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资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回顾刚刚过去的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程正从单要素推进走向系统性变革、深层次突破发展阶...
鸿鹄之志如何实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就西电攀升一流大学的思路路径做...
特朗普很不情愿地离开了白宫,在其告别演讲中历数自己四年任职中的成就,很多又被他标榜为具有历史性。其实,真正...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仅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一场战役,也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次大考。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是全面汇总教育信息化各类信息的综合门户网站,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和教学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全面宣传报道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方案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了解中国和世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窗口。欢迎广大教育信息化建设者、相关专家学者、一线老师投稿!投稿邮箱:cyy@mo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