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研究
摘 要: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数字技术对教育公平的支持与赋能受到广泛关注,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乡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强烈的需求,推进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服务体系正当其时。通过分析梳理已有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和教育服务学术研究文献,借鉴教育服务的内涵,提出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的新内涵及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价值;针对乡村教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参考学术界已有的数字化教育服务的体系层次,按照服务目标、服务功能和服务建设的设计思路,提出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的体系层次,包含数据获取层、资源共建层、技术支撑层、服务汇聚层以及应用功能层。此外,提出从聚焦精准化服务应用、实现服务的数据驱动,以及完善多元化评价反馈等层面探讨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后续乡村教育服务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为乡村教育发展指引方向,提升乡村教育服务品质,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乡村教育振兴;数字技术;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2-0026-09
作者简介:穆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广东广州 510631);朱宇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631);周德青,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631)
基金项目:2023 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实施模式的研究”(编号:GD23CJY18)
一、引言
数字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给全社会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1],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聚焦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教育精准帮扶[3]、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同层级和种类的教育服务平台与体系之间,仍存在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双向隔离难题。[4]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除存在上述平台与体系隔离的问题外,还面临服务体系落后、服务资源缺乏、服务实施方缺乏先进方法等现实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乡村教育服务是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乡村教育服务抓住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带来的发展机遇,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资源公平,转变为推进教育过程公平,[5]本研究基于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和教育服务已有研究文献,针对乡村教育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服务为本位,构建面向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结构,为后续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指引方向,以促进乡村教育服务品质提升和乡村教育服务提质增效。
二、乡村教育服务的新内涵及价值
(一)乡村教育服务的新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教育服务的定义,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服务五个主要类别;[6]有学者依据政策保障内容和程度的不同,将公共教育服务分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7]周洪宇(2023)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主要由政府提供,与全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教育服务,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助学服务、义务教育服务、普通高中助学服务和特殊教育服务四个类别。[8]教育服务是教育者或教育部门专门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持服务,其类别、内容、范围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基础变化而不断扩展。对乡村教育的内涵定义,有学者将其分为区域论、对象论和功能论。区域论认为乡村教育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教育;对象论侧重于考虑乡村教育面向的对象,而不区分教育发生的地点;功能论则认为乡村教育是各级各类部门为乡村现代化发展服务而开展的教育。[9]对乡村教育服务的分类,有学者提出将乡村教育服务分为教育管理性服务、教育评估性服务、教学辅助性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以及教育技术性服务五大类,从不同层面完善乡村教育服务的机制。[10]
基于这些观点,本研究提出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的新内涵,即为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从乡村村民的教育服务需求出发,将面向全体村民提供个性化的乡村学科教育、乡村职业教育、乡土文化教育,以及村民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教育,促进区域内外主体传递与共享普适性和地域性的教育资源,并可个性化供给与推送学习服务、咨询服务、工具服务、文化服务。教育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中重要的一部分,聚焦的是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它是基本公共服务中最基础、与公民关系最紧密的一项公共服务,而乡村教育服务是对教育公共服务的进一步细化分类得到的。当前实践中,乡村教育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模式单一且传统,为解决乡村教育教学的需求问题,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要正确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人民经济能力分化与教育服务供给“一刀切”之间的矛盾。[11]
(二)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价值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从数字资源区域共建共享、技术支撑,[12]以及应用服务等多方面推进教育数字化与乡村教育的融合发展,可改变或创新乡村教育服务的形式、规模与途径,具有三方面的现实价值。①数字技术可打破教育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三个课堂、在线教育等,有效扩大优质教育服务覆盖面,助力乡村地区迅速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缺乏或不充分的情况,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育资源是支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数字技术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13]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能为乡村教育服务提供数字学习资源、线上教师队伍、数字学习工具等多种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4]丰富服务方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乡村教育服务的建设提供数字化方式和思路。②数字技术在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以及反馈评价上具有一定客观性,且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应用能够促进技术与教学服务流程、服务业务的深度融合,优化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提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服务的精准度和契合度。③乡村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完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并从数字化转型的视角提出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15]促进乡村教育服务提质增效。
三、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设计
(一)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现有研究
国家已建设“互联网+”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和平台,可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源,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但这些资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适用性不确定、应用效果优与劣、落实程度与价值意义等多重矛盾,[16]在进行乡村服务体系架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构建指向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已有研究提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设计:一是形成范围和边界清晰的服务供给体系;二是完善标准配套和富有柔性的服务运行体系;三是健全服务支撑和协同体系。[17]表1是不同层次、领域和主题下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可为本研究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表1 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以上教育服务体系大多包含资源维度的共享层、技术维度的支撑层以及服务业务维度的应用层,体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体系层次。不同的服务体系依据服务需求的不同,又各具特色。通过分析已有乡村教育服务研究成果可知,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服务已基本具备,但用于乡土文化宣传、乡村信息服务咨询方面的乡村数字化服务等较少,且区域间共享程度较低,这些不足对乡村发展、村民素质的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服务体系架构中应得到补充完善。此外,学术界暂未聚焦数字化全面转型背景、提出具体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模型,因此,本研究将围绕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
(二)教育服务体系的架构思路
教育服务的需求多样,随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产业发展等具体服务活动的种类也动态变化着,“需求引导、数字支撑、资源整合、应用为王”逐渐成为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建构的核心理念。[24]规划设计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需从战略层面具体定位该体系架构的功能、作用、服务群体、服务内容等目标性内容,也需精确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各阶段的总体目标、覆盖区域和资源数据,以及为乡村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实施途径和管理机制等。本研究中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于面向乡村对教育服务的本质需求,通过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应用系统等的支持,解决乡村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等问题,推进乡村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区域教育服务资源共享。乡村教育综合服务体系建构,从顶层设计出发,依据乡村教育服务需求,确立组成体系的各层次的功能与作用。为此,提出由数据获取层、资源共建层、技术支撑层、服务汇聚层、应用功能层构成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它具有智能性、教育性、开放性和服务性。智能性体现在基于数字化背景进行体系设计,并充分运用各类数字技术;教育性由体系内容和教育资源建设体现,主要围绕各阶段、各类型的教育教学展开;开放性以区域资源共建共享为表征;服务性为该体系的核心特征,重点关注乡村教育对服务的需求。
乡村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全体乡村群众,目的是为满足乡村群众不断发展和持续存在的需求而优化服务供给方式,因而,要能快速汇聚乡村群众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同时要能依据需要提供对应的教育服务,获取他们对服务的评价与反馈并做出调整。乡村教育服务体系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教育服务体系逻辑关系
为能提供全体村民需要的教育服务,乡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需汇聚、引入和自制数字资源,并通过区域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乡村教育服务中数字资源是服务活动开展的基础,要盘活区域内外的数字资源,促进数字资源的流通与应用。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应从关注体系功能建设逐步上升到关注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以需求为中心、服务为本位建立区域开放协同共享的服务生态体系,构建融合发展的资源共享教育服务模式。
(三)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
依据以上对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定位与设计思路,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包含数据获取层、资源共建层、技术支撑层、服务汇聚层、应用功能层。第一层数据获取层为该服务体系的基础层,在进行乡村教育服务之前,收集、获取和整理各方面的需求数据信息,为其他层的技术层提供具体数据。第二层为资源共建层,可将各层提供的服务、资源等共建共享,是各层的传输通道。第三层技术支撑层需确保该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是所有层次数字化运行的支撑枢纽,起到智脑的作用。第四层为服务汇聚层,汇聚乡村村民所需的各类服务,并依据采集到的乡村基础信息和数据,提供适切的乡村教育服务种类。第五层为应用功能层,提供可以使用各类服务的具体功能,实现服务与村民的交互和对接,如为乡村中小学校学生提供个性化、因材施教的学习服务,可推动人才模式改革创新。[25]该体系各层之间互联互通,运行过程中,应用功能层根据数据获取层的乡村教育服务具体数据,经由资源共建层盘活区域内外资源,通过技术支撑层精准分析结果,在服务汇聚层按需供应定制化服务,最后服务对象能够及时评价与反馈该服务。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
1.数据获取层
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第一层为数据获取层,提供整个体系的基础数据。数据获取层将自动获取并记录乡村各类人群的人口志、乡土文化特色、学校教学、乡村教学资源、数字设备、乡村学科教育概况、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学生、乡村卫生与健康等多维信息数据。在明确所提供的乡村教育服务之前,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工具以获取乡村服务群体、服务区域、当地教育服务现状等基础数据和信息,形成数据“基座”[26],并为技术层数据挖掘和分析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归纳总结当地乡村在教育服务方面的优势、劣势、特色与发展目标。在体系实践应用后,按照服务对象的行为数据、互动数据、评价数据、活动数据、情境数据和资源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形成数据“网络”。数据获取层具有数据来源多源化、数据分析多维度以及数据存储多模式的特征,[27]通过形成系统的乡村教育服务基础数据库,为其他层提供数据来源和依据。
2.资源共建层
资源共建层主要是基于各类服务场景,共建共享区域内教育资源与数据,解决当前我国乡村教育服务面临的本地资源缺乏的问题。乡村教育相对于城区教育来说,各类教育资源的缺乏是造成其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最大的因素之一,为了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构建包含资源共建层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尤为重要。资源共享层包括乡村学习共同体、乡村薄弱学科资源库、乡土文化数字博物馆、乡村信息资源库等多类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可共享区域内资源库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依照特定的机制和规律进行共建共享,构建高效、适用、公平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借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乡村振兴网等平台的资源建设模式,打造开放式乡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互联网为媒介,开放资源访问权限,提供各类用户、各年龄段人群的学习资源,逐步完善共建共享体系,扩大资源服务范围。
3.技术支撑层
技术支撑层涵盖数据全生命周期运行的数字技术,是整个服务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有学者强调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手段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能为乡村教育提供技术支持。[28]由于乡村地区跨度较大、需求多,技术层需要根据数据获取层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归纳总结当地乡村在教育服务方面的优势、劣势、特色与需求,为进行因地制宜的服务与组织调控提供依据。同时,数字资源的传播、共享和应用等也需要数字化平台的支撑,需要构建技术层以支撑乡村服务体系的运行。技术支撑层依托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数字教学资源,建立服务提供的应用平台和相关功能,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使用云计算技术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技术支撑层是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基础保障,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优秀师资和教育资源在乡村区域范围内应用成为可能,也能实现对乡村教育服务发展的动态监控、精细管理,及时掌握乡村教育服务的进展与成效。
4.服务汇聚层
服务汇聚层汇聚各项数字化教育服务,由各项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服务应用及相应的资源构成,为体系的运行提供精确的服务指向。乡村教育服务需求多样,有乡村学科教育、乡村职业教育、乡土文化教育,以及村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不同地区的乡村群众教育服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构建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时,依据乡村地域特色,汇聚乡村教育服务的具体需求,因此服务汇聚层的建设不可缺少。服务汇聚层给用户呈现的是一项项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服务选择,这些服务汇聚在个性化服务空间,不同的用户都享有跟自己角色相对应的专属服务。[29]服务汇聚层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促进区域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流通转换,解决结构性困境,满足村民多样化教育服务需求。
5.应用功能层
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基本的要素与首要瓶颈就是教育应用场景的限制,亟须技术赋能突破路径依赖,创新应用场景。[30]应用功能层根据乡村教育服务的需求,融合数字技术精准分析下的乡村教育评估结果,提出以下多种服务种类,会有乡村学生学校教务、乡村信息咨询、乡土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定制主题服务。其中,乡村学生学习服务包含文学、语言、艺术、信息科技等乡村薄弱学科建设的服务模块,为乡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测试与诊断,以及生成学习报告等;乡村信息咨询服务提供自动问答系统,如通过对乡村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语义分析和理解,再结合服务体系中的数据信息,为村民提供准确的答案或建议;乡土文化服务为乡土文化的继承、网络化传播以及数字化保护提供相应的策略,如建立乡土文化数字博物馆等虚拟平台,更好地保护乡土文化。应用功能层也能提供多样化的推送式服务,如高质量学习资源推荐等,从而促使个性化学习的发生,确保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应用的数字化、多元化与系统化。
四、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架构实现路径
(一)聚焦精准化服务应用
乡村教育服务应用包含多种具体场景,聚焦实现教育服务场域、方式的多元化,教育服务内容、过程的个性化,以及服务应用的精准化,从而实现教育服务效果的最优化。通过数据获取层精准地收集不同乡村区域服务对象的数据和信息,在技术支撑层整理、统计、深度挖掘数据资源,重新定位服务关系,根据服务汇聚层的服务需求精准化创设教育场景,提供推送式服务、检索式服务、咨询式服务和定制化服务,实现与乡村需求契合的教育服务内容和活动。此外,根据服务对象的类别定期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推送,促进服务对象与数字资源的交互应用,积极为其提供专业化、定制化、高质量的智慧服务,形成面向乡村大众服务的决策信息建议。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应用实现需要教育服务系统中多要素主体的协同发展,要致力于解决乡村教育服务的现存重点问题、突破乡村教育服务应用的难点问题,以此作为目标取向和成果导向,聚焦精准化的乡村教育服务应用。
(二)实现服务的数据驱动
教育数据技术应用有赖于对教育主体全面性与过程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才能够支撑形成智能化的教育服务、综合性的教育评价以及精准化的教育管理。[31]依据数据获取层收集到的服务对象的过程性数据,如行为、互动、评价、活动、情境、资源等实时的数据信息,能对服务对象的学习偏好、使用习惯、操作状态等进行建模,通过技术支撑层对过程性数据进行解释分析,从而发现服务对象使用该体系的规律特征,量化乡村接受服务群体的过程性数据。乡村教育服务的过程性数据驱动,以及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各层次和平台中数据的融通,有利于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落地实践,而基于服务的过程数据驱动的乡村教育服务精准供给,通过数据获取层收集到服务对象的教育活动、资源使用、评价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对体系和平台服务实施及成效进行监管,反思并发现问题,进而有效提出和改善相对应的教育服务模式。
(三)完善多元化评价反馈
不同区域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不同,需要实施非同一化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教育服务对象、乡村教育服务种类,实现异质化评价。[32]乡村教育服务评价要素应不局限于乡村教育服务功能和资源的数量等硬指标,更应落实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教育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程度等软指标上,经过不断地优化提出普适的形成性评价标准,细化多元评价指标内容体系,关注乡村教育服务的过程,落实乡村教育服务评价机制,因此,及时根据服务对象的评价反馈内容,利用数字技术挖掘和分析,归纳出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不断分析服务提供的现状与水平,更好地促进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迭代完善。
五、总结与展望
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内容与框架需逐步明晰。但是,当前东中西部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设备、数字资源配置、教育服务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乡村教育服务系统也受到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局限,存在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以及乡村不同受教育服务群体的需求与现有教育服务体系所能提供服务的满足度之间的矛盾,我们仍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体系结构。展望未来,对数字化乡村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开展探索和实践:一是细化研究数字技术在乡村教育服务中具体的应用方法,促进技术与乡村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二是积极探索数字技术支持的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各层的具体构成,为实践提供细化的指导;三是加大对乡村教育服务需求的关注,以乡村教育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反思服务效果,促进服务过程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3-09-06].http://education.news.cn/2022-02/08/c_ 1211560325.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3-06-13)[2023-09-06].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6/content_6886116.htm.
[3]穆肃,周德青,胡小勇,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模式与对策——以双师专递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3(9):18-26.
[4]余胜泉,刘恩睿.构建嵌入式服务生态,破解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隔离难题[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3):59-68.
[5]蔡旻君,魏依云,黄亚平.促进学习机会公平: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教育信息化——基于机会多元主义理论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8):54-63.
[6]ROBERTSON S L, BONAL X, DALE R. GATS and the education service industry: the politics of scale and global reterritorialization[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02,46(4):472-496.
[7]薛二勇,李健.公共教育服务的政策、内涵与任务[J].中国教育学刊,2022(7):17-25.
[8]周洪宇.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J].中国基础教育,2023(1):16-19.
[9]邬志辉,张培.农村教育概念之变[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5):10-18.
[10]李伟,李玲.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价值、困境及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3):75-81,190.
[11]李建琴,李增垠,张剑波.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为、所为与何为[J].教育探索,2023(1):25-30.
[12]祝智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6):3-4.
[13]魏非,樊红岩,宋雪莲,等.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国际研究——基于美、日、印三国的政策和行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7):114-121.
[14]王浩楠,郭绍青.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9):48-55.
[15]张忠华.大数据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应用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0):17-27.
[16]曾媛,黄志南,薛瑾,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情况、典型模式与赋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98-104.
[17]阮成武,高守东.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旨向、进路与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1):21-28.
[18]刘邦奇,王亚飞.智能教育:体系框架、核心技术平台构建与实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23-31.
[19]杨丽娜,魏永红,肖克曦,等.教育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9):68-74.
[20][29]余胜泉,陈璠.智慧教育服务生态体系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6):5-13,19.
[21]高书国,边玉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0):26-32.
[22]王会军,胡丽娟.区域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内涵、框架与方略——以浙江数字教育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2(10):110-117.
[23]李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3):66-73.
[24]教育部.教育部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EB/OL].(2023-02-21)[2023-09-06]. 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202/t20220221_600942.html.
[25]周德青,杨现民.我国推进因材施教的政策分析、发展脉络及问题——以2001—2021年间提及因材施教的72份国家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6):15-24.
[26]袁萌,杨现民,李康康.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网络学习资源进化预警系统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11):50-59.
[27]张家声,孟庆龙.区域数字资源赋能教育新基建[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8):40-47.
[28]姚炎昕,雷江华.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限度及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3(5):43-48.
[30]祝智庭,戴岭,胡姣.高意识生成式学习:AIGC技术赋能的学习范式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6):5-14.
[31]贾同,顾小清.数据技术驱动的教育形态重塑:路径与过程[J].中国电化教育,2021(3):38-45.
[32]欧阳修俊,梁宇健,周润伍.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内涵、价值与实现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4):22-30.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 MU1,2, Yuqi ZHU1,2, Deqing ZHOU1,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
2.Institu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
Abstract: Under the wa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support and empower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al equity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dig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revitalize rur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strong demand for fair and high-qualit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It is timely to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services and build an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sorts out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policies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draws on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proposes new connotations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In 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system levels of digital education service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stem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design ideas of service goals, service functions, and servic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data acquisition layer, resource co construction layer, technical support layer, service aggregation layer, and application function layer.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focus on precision service applications, data-driven service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feedback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rural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architecture. The aim is to provide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guide the dire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Rural education services; System architecture; Implementation paths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